当前位置: 协会动态 > 资讯中心 >

第十二届国际口笔译大赛同声传译邀请赛(英汉互译)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05-29
        2024年5月25日,第十二届国际口笔译大赛同声传译邀请赛(英汉互译)在北京语言大学成功举办。大赛由北京语言大学主办,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高级翻译学院承办,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CIUTI)、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中国翻译协会口译委员会支持。
 
        同声传译邀请赛(英汉互译)旨在深化国内外顶尖学府之间的交流,激发相互学习的热情,共筑同传领域的辉煌未来。今年,共有来自海内外12所知名翻译院校的代表队受邀参与比赛,其中包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利兹大学、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院、清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香港浸会大学(按院校中文名称首字母排序)。每所参赛院校通过内部选拔推荐2名或4名选手组成1到2支队伍。最终,21支代表队共42名选手齐聚决赛,一较高下。
 
        本届大赛的英汉互译比赛共设五轮,上午三轮,下午二轮,其中第四轮为线上比赛。线下比赛的发言顺序和同传箱由选手抽签决定。大赛模拟真实的国际会议同声传译场景:每轮比赛总时长为30分钟,每位选手翻译15分钟,每位选手均需完成7分半钟英译汉和7分半钟汉译英。同时,评委通过切换频道监听翻译质量并进行打分。尽管题目难、赛程紧,但是选手们沉着冷静,应对自如,发挥出色,顺利完成比赛。
 
评委点评及致辞
 
        比赛结束后,七位评委对选手表现进行了专业、全面、细致的点评。五位特邀嘉宾进行致辞,并祝贺本次大赛成功举办。
 
陈延军教授:“未来的好译员要能译AI所不能译。”
 
陈延军点评选手表现
 
        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会员、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专家委员会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翻译学系副教授陈延军对同学们的现场表现给予了赞许,但同时也中肯地指出了需要改进之处。她强调,虽然“基本的同声传译技能”同学们已经掌握,但对于译员职业的理解仍需进一步深化。此外,陈教授还介绍了同传职业环境的现状,并通过AI与人工同传之间的“竞争”关系,指出同学们在语篇理解能力、抓重点能力及背景知识等方面尚有不足。她提醒同学们,应当思考人工同传相对于AI的优势所在,包括人性、自然语言的处理能力、独特的沟通方式及个性化的语言表述等,只有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些优势,找准努力的方向,并持续深耕细作,才能拥有战胜AI的核心竞争力。
 
李正仁教授:“夯实双语能力,抓住原文逻辑。”
 
李正仁点评选手表现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执行院长、联合国语文会议(IAMLADP)大学联络组(UCG)联席主席李正仁教授也就参赛选手的表现提出宝贵建议。首先他点出了选手们存在知识面偏差,特别强调了那些不应当出现的错误。针对这一点,他也为同学们提供良策,提醒大家要养成随时随地学翻译的习惯,勤翻译、多实践,特别是在双语功底上要多下功夫。此外,李教授还点拨了同传技巧,在同传中不应出现大段空白,以防在发言人语速加快时,译者会大量丢失信息。最后,他提醒大家要懂得倾听发言人的重点,抓出宏观逻辑,这样在压力环境下才好更好地理解原文。
 
姚斌教授:“人剑合一。”
 
姚斌点评选手表现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姚斌教授的点评言辞简练而意蕴深远。姚教授提出,大家在日常学习中要更有“人剑合一”的意识,译员应同讲话者的情感、风格相融,在更高层次上贴近和驾驭原文特色。同时,姚教授再次强调,在基本常识方面出错,会让听众整体印象大打折扣。最后,姚教授提到了人与AI的“竞合”关系,鼓励同学们既要“合作”,拥抱技术,也不要忘了“竞争”,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发挥人类译员优势。
 
沈昆老师:“精益选材,练习求精。”
 
沈昆点评选手表现
 
        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会员、美国语言专家协会(TAALS)会员沈昆老师首先祝贺各位选手圆满完赛,并结合今年的赛题做了点评。首先,沈老师认为本届比赛的选材优秀、极具代表性。第一篇英译汉属于典型的英式表达,句式复杂多变、逻辑环环相扣,在理解上有多处陷阱;而第二篇英译汉属于典型的地缘政经类时事题材,貌似语言平实,但蕴含了丰富的背景知识,数字信息密集;汉译英部分第一篇是典型的领军企业家发言,既有格局又接地气,在叙事和话术上也有很大的代表性;第二篇是典型的高端论坛嘉宾访谈环节,几位经济学家在侃侃而谈插科打诨之间阐述了丰富深刻的宏观经济见解和理念,蕴含大量的专业概念。然后针对这些题材和发言形式沈老师分别给出了平时在学习和练习当中建议重点关注的素材来源,强调学好练好典型材料的重要性,从而在口译实践当中不断拓宽眼界、深化理解、更上层楼。
 
施立民老师:“把握距离,同传方能顺畅‘通行’。”
 
施立民点评选手表现
 
        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会员、美国语言专家协会(TAALS)会员、2008年北京奥运会、夏季达沃斯中文箱负责人施立民老师为大家指点了同传翻译技巧。首先施老师仍然强调常识与语言功底的重要性,罗列出了同学们由于不熟悉时事所犯下的错误,这样的错误不利于构建客户对译员的信心。此外,施老师还为大家点拨了翻译技巧,他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传达意思,而同传就像雾天开车,偶尔也会碰到看不清来路、摸不着前路的情况,但还是应该先听懂再开口,输出要与原文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样才能把握原文的意思。
 
魏震钢老师:“一字之差、一字之争、一字之祸。”
 
魏震钢点评选手表现
 
        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会员、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外交部翻译室前译员魏震钢老师结合选手表现,生动简明地做出了补充点评。魏老师以亲身经历为例现身说法,即使只是一个术语有失准确,就可能让会议出现波折。魏老师又以选手的用词不当为例,分析其在实务中将如何导致会议偏离主题、陷入争执。有鉴于此,魏老师强调,同传译员“嘴上要有把门儿的”,对输出高度敏感,在练习和工作中都应避免“大而化之”、“差不多”的态度,务求精准。
 
施晓菁教授:“做好三个 ‘R’,再接再厉。”
 
施晓菁点评选手表现
 
        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会员、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高级翻译与语言教育学院副教授、英/中项目主管、大赛评委主席施晓菁教授代表评委会,首先肯定了各位选手的付出和努力,接着风趣幽默地引用了前几位评委的点评,指出大家未来努力的方向。施教授提出了3个“R”的练习步骤:第一是Regularity,保持日日练、时时练,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可以根据每天的实际情况,调整好练习时间;第二是Repetition,要多听多说中英文,不断重复才能加强记忆,每次练习都要录音,在听自己的录音进行总结之后还要反复练习;第三是Reflection,不能两眼一抹黑地“干练”,还应勤于思考,反思如何改进练习方式,坚决摈弃“差不多”的态度,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对练习内容进行调整。针对选手们背景知识欠缺的问题,施教授提议,针对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要勇于啃透、善于啃透,做好精读。最后,针对人与AI的竞争讨论,施教授认为只有变得比AI更加强大,才能懂得如何使用AI,相信大家持之以恒地做好3个“R”的练习,口译水平一定能不断提升。
 
张宝钧教授:“适应未来,终生学习。”
 
张宝钧致辞
 
        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宝钧教授首先对此次同传邀请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回顾了大赛从首届到第十二届的历程并指出,大赛成功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翻译人才,他们的努力和成就值得大家的肯定。他提醒参赛同学们要不断精进,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学识,更要具备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表达能力。展望未来,随着外语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翻译行业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学生们需要积极培养适应社会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最后,他殷切期待未来大赛能够继续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国内外学生的积极参与,让翻译英才们在未来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Bart Defrancq先生:“人才是同传的未来。”
 
Bart Defrancq致辞
 
        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CIUTI)主席Bart Defrancq先生对此次赛事及赛事组织方给予了高度肯定,祝贺选手们顺利完成比赛。他很高兴看到年轻译员的冲劲和成为沟通桥梁的志向。对于选手们在比赛中犯的错误,他表示大家不要灰心,应谨记翻译的目的——实现沟通、搭建桥梁——这才是最重要的。此外,他结合本人的研究,阐述了对于AI与人工同传之争的看法。他认为交流是人的权利,绝不能将“人”与“交流”割裂开来,因此培育下一代同传人才,确保他们能够走上职业化道路是必要之举,也只有这样,翻译行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邢玉堂先生:“培育高端口译人才,共促翻译事业发展。”
 
邢玉堂致辞
 
        中国翻译协会口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副院长邢玉堂先生首先向主办方和各位评委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肯定了此次赛事的重要性,并向参赛选手表示祝贺。他表示,翻译在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而高端翻译人才尤其是同声传译人才在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国际交流中更是不可或缺。面对当前国际形势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高端翻译人才的培养更显迫切。国际口笔译大赛作为选拔和培养高层次翻译人才的平台,其规模与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对于推动翻译人才队伍建设和翻译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翻译协会愿与高校、翻译实践单位等行业各方加强合作,共同探索高端翻译人才培养新模式,创新培养和发掘更多具有专业素质、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端翻译人才,提升翻译行业规范化水平,推动翻译行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国家战略需求。
 
王丽虹教授:“感恩过去,共创未来。”
 
王丽虹致辞
 
        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高级翻译学院院长王丽虹教授对大赛的基本情况作了简要回顾,对所有支持者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谢,并对获奖选手表示祝贺,祝福他们前程似锦、再创辉煌。她指出,在过去12年的发展中,国际口笔译大赛同声传译邀请赛得到了专家评委和国内外知名院校的鼎力支持。本届大赛邀请了三个语种、50支队伍的百余名选手参赛。大赛不仅为翻译行业输送了新鲜血液,也培养了一批中坚力量。本次大赛的主题“和平与发展”紧扣时代脉搏,体现了大赛在全球化时代的责任与担当。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挑战,北京语言大学愿与海内外兄弟院校携手共进,搭建更多文化传播的桥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刘海龙先生:“语言的温度是人类的优势。”
 
刘海龙致辞
 
        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亚太地区负责人刘海龙先生通过视频连线致辞。他首先感谢此次比赛组委会的辛勤付出,肯定组委会以前瞻的视野和出色的组织水平举办了此次赛事,同时祝贺各位参赛选手出色地完成了比赛,认为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展现出的勇气和自信令人钦佩。他强调,口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情感的传递。口译员需要深入理解并准确表达原文的精髓,这是机器翻译无法替代的。他鼓励年轻译员们继续磨练自己的技能,发掘人类独有的沟通能力,这是未来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最后,刘先生简要介绍了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在支持年轻译员方面所做的努力,并期待未来口译事业取得更大的繁荣发展。 
 
评委和致辞嘉宾代表颁奖
 
        评委点评及致辞环节结束后,评委和致辞嘉宾代表为获奖选手颁奖。
 
张宝钧和Bart Defrancq为团体一等奖获奖队伍颁奖

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人力资源司司长Natalia MYRONENKO和邢玉堂为团体二等奖获奖队伍颁奖
 
陈延军和姚斌为团体三等奖获奖队伍颁奖(获奖者为线上选手,主办方志愿者代领)
 
施晓菁为个人一等奖获奖选手颁奖(获奖者为线上选手,主办方志愿者代领)
 
王丽虹和李正仁为个人二等奖获奖选手颁奖
 
魏震钢和施立民为个人三等奖获奖选手颁奖(获奖者中的线上选手,由主办方志愿者代领)
 
共襄盛举,擘画未来
 
        第十二届国际口笔译大赛同声传译邀请赛(英汉互译)圆满落幕,远道而来的顶级口译专家与五湖四海的参赛选手齐聚一堂,为我们献上了一场同传盛宴。此次赛事不仅促进了国内外翻译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也为翻译事业发掘了更多优秀人才,进一步推动了口译事业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嘉宾、评委与选手合影
 




评委在同传教室评估选手表现
 
评委合影
 
附:同声传译邀请赛(英汉互译)获奖名单
 
同声传译邀请赛(英汉互译)团体奖项
 
同声传译邀请赛(英汉互译)个人奖项
 
 
 
供稿: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点击:
返回页首 返回上一页